從八歲至今,Leng’ete 始終堅持著一個目標:在肯亞乃至全球終結女性割禮

直到Leng’ete 被送進一所寄宿學校後,她才知道到:割禮原來並不是不可避免的命運,反而這項習俗不僅終止女孩的受教育機會,也常導致早婚與強迫婚姻。

從八歲至今,Leng’ete 始終堅持著一個目標:在肯亞乃至全球終結女性割禮

本週編者的話

最近,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限制外籍學生入境、特別針對哈佛大學等名校的背景下,一位作為該校近四百年歷史中首位發表畢業演講的中國女性,引發全球關注。

身著學位服、披戴中國傳統服飾雲肩的蔣雨融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說道,「我們開始將那些思想不同、政見相異或信仰有別的人 - 無論遠隔重洋還是近在咫尺 - 不僅視為謬誤,更錯誤地貼上邪惡的標簽。但世界本不該如此。」

這場以「團結」為主題的演講,被廣泛視為對當前國際政治氛圍,特別是中美關係日益緊張局勢下的一種象徵性回應與政治表態。然而,在中國,蔣雨融的家庭背景與特權身份引發爭議,而她的演講內容也遭到部分輿論質疑,認為是「表演性質」大於實質,內容「空泛」。

這不禁讓我聯想起哈佛去年的畢業演講。由 Shruthi Kumar 所發表的《The Power of Not Knowing》(《不知道的力量》),同樣以「團結」為出發點,卻廣受讚譽。

Shruthi 出身於南亞移民家庭,是家中第一位在美國上大學的人。當年申請大學時,她詢問父母有何建議,他們僅搖頭說:「我不知道。」她在演講中回憶,「我不知道」這幾個字曾讓她感到無力,彷彿沒有答案,沒有出路,是承諾了自己的失敗。

然而,從家鄉走到哈佛大學,她開始重新定義這種「不知道」的感覺,並從眾多未知中發現了一種新的力量。對她而言,這不再是失敗的象徵,而是理解的起點。

「團結並不取決於我們所知道的,因為『不知道』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立場。它為同理心、團結與傾聽的意願創造了空間。 (“Solidarity is not dependent on what we know, because ‘not knowing’ is an ethical stance. It creates space for empathy, solidarity, and a willingness to listen.”)」

「我不知道—所以我問。我傾聽。我相信,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會發生,尤其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當我們傾心於對話,而不是假設自己知道所有答案時。我們能否在陌生人身上看到人性?我們能否感同身受那些與我們意見相左的人的痛苦?(I don’t know – so I ask. I listen. I believe an important type of learning takes place, especially in moments of uncertainty, when we lean into conversations without assuming we have all the answers. Can we see humanity in people we don’t know? Can we feel the pain of people with whom we disagree?)」

當世界被意識形態、政治立場與身份標籤撕裂,許多問題或許難有標準答案,但我們仍能選擇以理解取代對立。正如 Shruthi 所說,團結不是在無知中退縮,也不是因分歧而敵視,而是在「不知道」中,尋找彼此靠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