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版#1

試讀版#1

我在2016年有幸隨大學的活動到訪塞爾維亞,也許因為當時是一月的嚴冬,當時我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是蠻陰沉的。與香港喧嚷密集的街頭相比,首都貝爾格勒(Belgrade)街上人跡稀疏,途人都不太說話或低著頭走,當時的靜默給我很深刻的反差。在路上我們都會不時看到在過往戰爭中被破壞的建築,看著這些帶著炮彈洞的大廈成為人們的日常,但又不停提醒著路過的人過往的傷痛,這都讓我十分好奇到底當地的人對這一切有什麼感受,他們面對這個帶著近代創傷的國家又有什麼想法。

差不多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透過文字「重遊舊地」,我慚愧地發現當日年輕的自己也許並沒有明白到塞爾維亞,更莫論她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和民族觀。

其中與塞爾維亞青年Marko 的對話能我特別深刻,他提到他所認識和熱愛的塞爾維亞,正正就是近十年經歷了開放和改變的塞爾維亞,亦即是自我上次到訪後的塞爾維亞。他所形容的國家令我感到十分雀躍,從他的說話我感受到人民對於國家改變的期待和希望。

同時,雖然他現在仍是一個高中生,但我卻從他身上學習到在政見分裂下如何保持人情和團結,而其中一句話特別觸動我:「我認為我們能克服過去,力量是源自於我們從來不隱藏、不否定我們的感受 — 不論那是多大的悲傷或是快樂。感受不總是美麗動人,但表達痛苦和喜悅都是對我們有益的。」

我自己是一個總選擇迴避紛爭、將感受藏在心裡的人,也許這是我成長的習慣,亦可能是作為亞洲人或香港人的文化 —- 對過度表達內心感受感到尷尬,亦認為家醜不出外傳,過去的錯誤和失敗,不觸及就會過去。然而,Marko眼中塞爾維亞人的美德卻是來自於對自己和別人的坦誠直接,透過表達感受來與感受和解。即使我比Marko年長一截,但我在和他對話確實獲益良多。

慶幸今個月能夠再一次重新學習塞爾維亞的另一面,亦期待能在美麗動人的季節中,再一次親眼見證塞爾維亞的變化。


在沒有電力、陽光也照不進來的貧民窟裡,一個裝著水和漂白劑的塑膠瓶,竟然能帶來光。這個叫做「莫澤燈」(Moser lamp)的小發明,原理十分簡單:只要把水和一點漂白劑倒進瓶子,再把瓶子插在屋頂上,藉由反射原理創造光源。當太陽照進來,水就會把光線折射開來,像一盞天然的燈,在白天把整個房間照亮。而漂白劑的作用是防止水在暴曬變綠、長藻,讓光能一直保持明亮。

這項發明源自巴西機械師阿爾弗雷多·莫澤(Alfredo Moser),誕生於2002年當地頻繁停電的情況下。為了解決日常照明困難,莫澤靈機一動,嘗試將裝滿水的塑膠瓶嵌入屋頂,利用陽光折射原理,使瓶內水體成為自然燈泡,最終催生了第一盞「莫澤燈」(Moser lamp)。根據陽光強度不同,莫澤燈可產生相當於40至60瓦的室內亮度,在無需用電的情況下提供穩定照明。

當時,這位巴西機械師未曾預料,這項簡單的發明日後將在全球貧困社區中廣泛應用,並催生名為「一公升的光」(A Liter of Light)的運動,改變了數以萬計家庭的生活條件。

2011年,菲律賓社會企業 MyShelter Foundation 創辦人Illac Angelo Diaz 得知莫澤燈的原理後,開始推動在當地的生產與安裝,並發起「一公升的光」運動,目標是將這種低成本、無需電力的照明方式,帶入貧困家庭與缺乏電力基礎建設的地區。2014年已經有超過14萬戶菲律賓家庭使用莫澤燈來對抗高昂電費。該運動也擴展至全球約15個國家,包括印度、孟加拉、坦尚尼亞、阿根廷與斐濟,成功為數百萬人帶來日間照明的解決方案。

在接受BBC訪問時,莫澤說道:「上帝賜予每個人陽光,光是屬於每個人的。莫澤燈不會讓你觸電,也不需要花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