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讀版#2


在決定以剛果作為三月的題材之前,我們對這個非洲國家的認識僅停留在新聞中偶然瞥見的有關不明疾病肆虐報導,或是歷史書上寥寥數頁帶過的剛果戰爭。儘管對非洲的殖民歷史、天災人禍早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當真正深入翻閱剛果的歷史時,仍不禁感到震驚與沉痛。
這片土地擁有豐饒的天然資源,本應帶來繁榮,卻反而成為貪婪掠奪的獵場,被一再壓榨、撕裂。數十年過去,這些傷痕依舊未曾癒合,甚至連一句來自昔日殖民者的正式道歉或補償都未曾等到。然而,比外部的壓迫更讓人心碎的,是內部的撕裂。不同族群在歷史的創傷中彼此廝殺,一場又一場內戰,使這個國家陷入無止境的痛苦循環。
可以說,剛果的歷史有多悠久,她所承受的苦難便有多沉重。我們的編輯團隊曾試圖尋找一些相對正面的故事,但最終只能無奈地發現,所能記錄的,不過是這片土地無數傷痕中的冰山一角。
每當落筆時,我不禁問自己:為什麼要報導這些故事?身在遙遠的香港,我們所能做的似乎只有傳達這些文字,卻無法為當地受苦的人帶來任何實質的幫助。我甚至擔心,這些故事是否只會讓讀者感到無力。畢竟,太遙遠的苦痛,我們或許永遠無法真正感同身受。
我想起內地哲學教授陳嘉映在《價值的理由》中的一篇文章 「救黑熊重要嗎?」文中寫道:人們常問 :「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力氣去救助黑熊?為什麼不去幫助失學兒童?人更重要,還是熊更重要?」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遠方的剛果,而不是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議題?
生命的價值與道德的選擇,從來無法被簡單排序。我們無法為苦難排名,也無法衡量哪一種不幸更值得被關注。陳教授提出了另一種視角 - 「緣分」與「選擇」 。有些事情,我們只是恰好知道了,但我們並非遇事才做選擇,而是一直在選擇要把自己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世界並非簡單地分成「我」 與 「我要選擇關心的事」 ,我們與周遭的人、事、歷史,其實是無法割裂的命運。所有的選擇與改變,都是從認識開始。因此,我們仍然相信文字的影響力。哪怕只是多一個人讀到剛果的故事,哪怕只是多一點點的關注,正義或許仍有實現的一天,世界仍有機會好起來。

2017年7月,中國資深傳媒人柴靜放棄了二十年的記者生涯,舉家搬到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開啟新生活。一個月後,她所在的社區發生了恐怖襲擊,失去孩子的父親懇求人們尋找真相,讓她決定重返新聞前線,揭開恐怖主義的真相。
「我是歐洲的陌生人,但我是那個受過訓練的人,20年的職業訓練教給我尋找真相。」
在6集30分鐘的紀錄片中,柴靜從恐怖分子出生的小鎮開始深度調查,了解他們如何成為極端分子。她發現,許多人是歐洲二代移民,個性不同、階層不同、種族不同,在鄰居眼中是正常的年輕人,但卻一夜間發動恐怖襲擊,攻擊他們成長的土地。
在與不同陌生人的對話中 - 聖戰分子、恐怖襲擊招募者、政治和宗教人物、恐襲受害者 - 柴靜嘗試了解以宗教為名的襲擊以及如何能脫離恐怖主義。正如紀錄片第一集結尾,柴靜回答自己做這部紀錄片的意圖:「恐怖,要靠神秘才能維持。曝光它,它將會失去所有控制力。」
在異鄉的土地上,柴靜的紀錄片不僅是一場對恐怖主義的追蹤,更是一個關於人性、信念與選擇的深刻反思。或許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他人的經歷與選擇,但可以肯定的是,唯有愛才能戰勝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