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數字》,我們都曾存在
整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大反轉、沒有英雄主義、甚至不是一本可歌可泣的受難史。它所寫的,是無數加沙青年的平凡日常。他們無法選擇出生,在戰火中談理想顯得過於奢侈,他們只能努力活好當下,希望自己仍能看見明天的太陽。

今年,一本名為《We Are Not Numbers: The Voices of Gaza’s Youth》的書籍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這本書出自2014年成立的同名組織,該組織致力於為加沙的年輕人提供英文寫作訓練,幫助他們向外界發聲,讓世界聽見他們自己的故事。
書中記錄了一群年輕人最真實的生活片段;有高中生每晚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想著這夜天花板會否突然倒下;有學生利用有限的網絡尋找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特色的圖書館,在廢墟前幻想著自己有一天能親身到訪這些圖書館;也有另一名富幻想力的年輕人一邊走過被炸毀的房屋,一邊用紙筆畫下自己日後會如何修復自己的家鄉。
整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大反轉、沒有英雄主義、甚至不是一本可歌可泣的受難史。它所寫的,是無數加沙青年的平凡日常。他們無法選擇出生,在戰火中談理想顯得過於奢侈,他們只能努力活好當下,希望自己仍能看見明天的太陽。
當失去的人愈多,將他們「數字化」好像是無可避免的事,一條條曾經活過的生命變成新聞上不斷上升的數字。面對數字,人們好像可以減少傷痛,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數字,不用太在意。
在衝突中,傷亡的遠不止加沙平民,還有為真相、為和平而努力的工作者。上月,又再有多名記者在以色列的空襲中身亡。自戰爭開始後,已經有超過270名記者被殺。
很多時,以色列都會堅稱這些人是假記者,真恐怖分子,不過隨著遇害記者人數上升並不再局限於巴勒斯坦記者,國際新聞組織開始陸續批評以軍行為。遇害記者來自包括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等的西方媒體,這些國際報章多次聯處要求以軍停止針對記者。很多遇害工作者從業多年,獲獎無數,結果死後卻被污名化是「假記者」。
這些記者同樣值得關注,只可惜,死亡人數眾多,大眾都無法對每名獻出生命的人作深入了解。
這也許是《We Are Not Numbers》所填補的空隙,它讓人們真正意識到,戰爭中的人民不只是新聞中冰冷的數字。或許有一天,他們的名字將被遺忘,但這本書將保留他們的故事,讓世界記得,他們曾存在過,也有人曾經關心過他們。
有興趣購買此書的香港讀者可聯絡以下書店:
中東伊斯蘭文化雜貨店 Peace and Release HK Bookstore
地址:16/F, PAT TAT INDUSTRIAL BUILDING, 1 PAT TAT STREET, San Po Kong, Hong Kong
Mainly focus on books and different goods related to Middle East, Islam, Arab culture, social scien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Hong Kong issues. Work hard, Read hard.